(前略)
這五篇論文所涵蓋的時空極為深廣,遠溯清領康熙時期,近至即將逝去的2017
年,堪稱古今兼備;以主題來看,則各個研究領域分布均勻。其中有兩篇論文進行
了田野調查,而研究的地域皆是臺南在地的民間文化。第一篇〈民間文學在社區營
造下的角色──吉貝耍部落和土溝美術村的故事〉一文,以東山吉貝耍部落社區及
臺南後壁土溝村為對象,訪談傳承人所講述的故事,並且關注「社區衍生故事」、
「故事再造社區」的現象。為了更完整呈現田野訪談之過程與故事原貌,特別商請
作者蔡蕙如老師同意我們以附錄型式刊登此論文原初之採錄札記。另一篇〈集福軒
的傀儡戲──以臺南普濟殿慶典演出為例(1996-2017)〉一文,則以十年之間普
濟殿在慶典時節必定聘請戲班集福軒演出傀儡戲之慣例,探討此民俗文化在宗教信
仰上蘊藏的含義與功能。
第三篇〈隱藏的參與者──《臺灣府志》纂修與沈光文貢獻研究〉一文詳查文
獻、抽絲剝繭,欲究明沈光文雖未名列修志人員,但其人對清康熙年間第一本臺灣
官修志書《臺灣府志》之纂修實有卓越貢獻。第四篇〈論臺灣古典文人李逸濤筆下
的俠女形象所反映的性別位階:以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系之漢文短篇俠義小說為
例〉一文,以日治時期頗具代表性的漢文通俗小說創作者李逸濤的作品為研究對
象,在勒維納斯及西蒙波娃的理論視野探照下,提出李逸濤筆下看似活躍現代的俠
女形象,實則仍居於男高女低的邊緣化位置,並未能顛覆固有的性別位階的主張。
第五篇〈曾貴海的高雄詩寫〉一文,以曾貴海詩中以「高雄」為主題或有著高雄相
關指涉的詩作為經,以曾貴海從第一本詩集《鯨魚的祭典》(1983)到最新的詩集
《浮游》(2017)為緯,帶領讀者探看曾貴海的詩作中,對高雄有著從「他鄉」到
「我城」的視角轉變。
本期內容:
蔡蕙如/民間文學在社區營造下的角色──吉貝耍部落和土溝美術村的故事
沈琮勝/集福軒的傀儡戲──以臺南普濟殿慶典演出為例(1996-2017)
王淑蕙/隱藏的參與者──《臺灣府志》纂修與沈光文貢獻研究
翁小珉/論臺灣古典文人李逸濤筆下的俠女形象所反映的性別位階:以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系之漢文短篇俠義小說為例
王國安/曾貴海的高雄詩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